您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 > 百科项目 >

百科项目

颌面部放线菌病

2024-02-01 09:37:00 阅读:0

颌面部放线菌病

放线菌病是一种慢性特异性炎症。面颈部是放线菌病的好发部位之一,亦可累及涎腺,但比较少见。

颌面部放线菌病

病因

爆发在人体最通俗的病原菌是以色列放线菌,此菌为厌氧、革兰染色阳性、非抗酸性的。大部分人口腔内有此菌存在,由于炎症可引起组织缺氧和抵抗力减少,有利于放线菌生长和蔓延,可侵及涎腺。

症状

发病年龄主要在20~50岁,男性比女性多见。

肿块不活动,很快形成脓肿,显现疼痛或热感,表面皮肤呈暗红或紫色,似板状硬,与周边正常组织无显眼界限。炎症继续进展,表面皮肤变软,脓肿渐渐破溃,流出淡黄色黏稠脓液。肉眼或取脓液染色查验,均可查见“硫磺颗粒”。破溃排脓后的炎症浸润灶,不久就在其周边又形成新的结节和脓肿,脓肿互相商量,形成瘘道而转入慢性期,瘘管口有不整齐的肉芽组织。以后若伴有化脓性感染时,还可急性发作,显现急性蜂窝织炎的症状。这种急性炎症与一般炎症差异化,虽经切开排脓,炎症可有好转,但放线菌病的局部板状硬性浮肿不会完全消退。痊愈后留下紫红色萎缩性瘢痕。

查验

组织细菌学查验:在炎性肉芽组织及脓样物质中发觉硫磺样颗粒,放线菌块和菌丝体。此种颗粒直径在1毫米以上,呈黄白色,在高倍镜下可见放射状罗列的菌丝体。放线菌能在厌氧环境下生长。故一般可从新切开引流的脓液或深部肉芽组织中找到硫磺颗粒。经HE染色后中心部呈革兰阳性颗粒状分枝和菌丝,周边嗜酸性棍棒体呈放射状罗列。确切诊断应在脓汁中培育出放线菌。但临床表现为慢性型的放线菌病,不易查出放线菌。

诊断

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细菌学查验。假如早期临床不能确诊,必要时可做活体组织查验。

诊疗

以抗生素为主。如有脓肿形成,应医美整形手术切开排脓,可收到控制炎症的整容效果。

1.药物疗法

抗生素及磺胺药对放线菌病都有显眼疗效。

(1)一般使用大剂量青霉素G诊疗 每日200万U以上,肌注或加普鲁卡因局部病灶封闭。有标准时,应依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。

(2)磺胺类药物 可以单独使用,也可以与抗生素配合使用。

(3)碘制剂 口服碘制剂对病程较长的放线菌病可获得一定整容效果。

(4)免疫疗法 也有一定整容效果。一般使用放线菌溶素做皮内注射,首次剂量0.5ml,以后每2~3天注射一次,剂量渐渐增至0.7~0.9ml,以后每次再扩张0.1ml。全疗程为14次,或直达每次2ml为止。放线菌素免疫疗法能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。

2.医美整形手术疗法

放线菌病已形成脓肿或破溃后遗留瘘道,常有坏死肉芽组织增生,可采用外科医美整形手术切开排脓或刮除肉芽组织。由于在腺体内病变界限不清,且与周边组织粘连,常将腺体一并摘除。

3.高压氧疗法

由于放线菌是厌氧性细菌,近年来使用高压氧诊疗放线菌病,对抑制放线菌的进展能起到较好的作用,是当前采用的综合诊疗方法之一。

防范

因放线菌病绝大多数是内源性感染,免疫抑制剂的大量使用常是一个必要的诱发要素,故尽量规避免疫抑制剂的大量使用。当人体抵抗力减少引起放线菌病,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对放线菌病有很大意义。拔牙、化脓性细菌感染时,乐观处理好灭菌工作,规避放线菌侵入组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