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 > 百科项目 >

百科项目

小儿鹅口疮

2024-01-21 13:55:14 阅读:0

小儿鹅口疮

小儿鹅口疮为白念珠菌感染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,又名雪口病、白念菌病、鹅口、鹅口疳、鹅口白疮等,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,营养不好、腹泻、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类固醇激素的患儿常有此症,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时污染的奶头和乳具获得感染。

小儿鹅口疮

危害

严重的鹅口疮患儿可干扰正常饮食,患儿可显现排斥进食,或在进食手术过程中啼哭,造成小儿食量减少、体重增长缓慢。若口腔白色斑膜蔓延到咽、喉、食管、气管、肺等处,可危及生命。

查验

白膜镜检、白膜培育、基因检测等。

诊断

结合病史、症状、体征和辅助查验进行诊断。

病因

白色念珠球菌在健全婴幼儿的口腔里也常可发觉,但并不致病,当小儿机体的顺应性和抵抗力下降时可致病,通俗于口腔不净、营养缺乏的小儿。

以下现实情形均可引起感染:

1.母亲阴道有霉菌感染婴儿出生时通过产道,接触母体的分泌物而感染。

2.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,母乳喂养时,妈妈的奶头不清洁都可以是感染的来源。

3.接触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。除此,婴幼儿在4rmb-7个月时开始长牙此时牙床大概有轻度胀痛感,婴幼儿便爱咬手指,咬玩具,这样就易把细菌、霉菌带入口腔,引起感染。

4.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有时因交叉感染可患鹅口疮。

5.长期服用抗菌素或不适当使用激素诊疗,造成体内菌群失调,霉菌乘虚而入并大量繁殖,引起鹅口疮。

症状与诊断

典型症状

1.患儿口腔黏膜表面覆盖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,可渐渐融合成大片,不易擦去,周边无炎症反应,强行剥离后局部黏膜潮红、粗糙,可有溢血。不痛,不流涎,一般不干扰吃奶,无全身症状。

2.重症患儿可显现全部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盖,甚至可蔓延到咽、喉、食管、气管、肺等处,此时可危及生命,可伴低热、拒食、吞咽困难。

诊断依据

1.病史:有母亲阴道霉菌感染史、长期服用抗生素或激素诊疗、奶瓶和奶嘴消毒不彻底、接触念珠菌感染的食物或群体等。

2.临床表现:小儿口腔黏膜显现乳白色、微高起斑膜,周边无炎症反应,形似奶块。无痛,擦去斑膜后,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。

3.辅助查验:取白膜少许置玻璃片上,加10%氢氧化钠一滴,在显微镜下可见到白色念珠菌菌丝及孢子,也可通过白色念珠菌培育确诊,或通过基因诊断。

诊疗

诊疗方针

一般不需口服抗真菌药物,以维持口腔清洁和局部用药为主,亦可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以抑制真菌生长。防范应提防哺乳卫生,加强营养,适当扩张维生素B2和维生素C。

药物诊疗

1.维持口腔清洁:可用2%碳酸氢钠溶液于哺乳前后清洁口腔。

2.局部用药:局部涂抹10万~20万U/ml制霉菌素溶液,每日2~3次。

3.肠道微生态制剂:可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,抑制真菌生长。

预后现实情形

鹅口疮经乐观诊疗后预后较好。若不及时诊疗,病原菌可波及其他器官,引起严重并发症,可加重病情和延长病程。

护理

平常护理

1.小儿餐具清洗洁净后,再蒸10~15分钟。

2.哺乳喂养的母亲应提防卫生,按期清洗乳房、剪指甲,勤换内衣和勤洗手。

3.母亲抱小儿时先洗手,喂养前用温水清洗乳晕和乳头。

4.提防小儿口腔卫生,规避接触不洁净的食物和平常物品。

5.按期清洗和晾晒小儿被褥、玩具。

6.小儿洗漱用具尽量与家长分开,并按期消毒。

7.鹅口疮的患儿提防隔离,幼儿园的患儿用具不可混用,以防范传播。

8.小儿应适当进行户外活动,以扩张机体的抵抗力。

9.诊疗期间,观察小儿恢复现实情形,发觉异常现实情形应及时就医。

饮食调理

1.小儿应加强营养,不挑食、不偏食,提防多吃富含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。

2.哺乳喂养的母亲应饮食清淡,营养均衡,忌辛辣、油腻、刺激、和含酒精的食物。

3.提防小儿奶瓶、奶头和餐具卫生,应频繁清洁消毒。